首页 -> 新闻 -> 行业新闻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谈谈中医五脏关系及其临床应用

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国中药协会中医药适宜技术专业委员会  点击:3949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虽然性能各有不同,但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素问·灵兰秘典论》在论述各个脏腑主要功能之后,明确指出人体的各个脏器在心的统一统帅下,维持既分工又协作的关系。《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又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这些都说明脏腑之间不仅在生理功能上互相连系,互相依赖,而且在病理变化上,也按一定的规律互相传变,脏腑之间这种整体性,是通过经络的联系及其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掌握脏腑相关的理论,对临床辨证论治极为重要。现将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分述如下。



脾与肺

       肺主气,脾主运化,肺气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充养,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则需肺气的宣发而输布全身,故有“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之说。在病理上,脾气虚弱日久,可导致肺气亦衰,出现呼吸短促,语声低微等证候。治疗上通过补益脾胃,达到补肺的目的,此即“培土生金”。如果肺气不足,不能为脾布散水谷精微,就可引起全身营养缺乏,出现头晕,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等证候,或肺失肃降,不能通调水道,导致水液代谢紊乱,水湿停留,阻碍脾运,出现纳呆、腹胀、泄泻、水肿等症,对这类病证,需通过治肺为主以恢复脾的功能。


肝与脾

      脾主运化,肝主疏泄,但脾的运化功能必须在肝的疏泄作用协助下才能得以完成。因为脾胃的升降与肝气的疏泄密切相关,肝胆功能正常,疏泄通畅,则脾胃升降适度,才能健运不息。若肝失疏泄,或肝气横逆,侵犯脾胃,引起胸胁痞闷,胸腹胀闷,嗳气泛酸,食欲不振等证候,临床称之为“肝脾不调”或“肝胃不和”。有些肝络瘀阻的病人,因疏泄无权,而出现脘腹膨胀痞满等证候,这是肝病及脾的典型临床表现,如肝硬化腹水多属此种病理变化。另一方面,肝藏血,肝血有赖脾的化生,脾虚化源不充,肝失血养,就会出现纳减、便溏、眩晕、筋脉拘挛、肢体麻木、爪甲枯槁,以及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证候,称为“肝脾两虚”。脾胃湿热郁蒸,影响肝之疏泄,胆汁郁滞,或胆热液泄,可出现黄疸,即为脾病及肝的表现。
      临床上“疏肝健脾”法治疗肝病及脾,“泄热通腑”法治疗脾病及肝等,即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

肝与肺

       肝的经脉上行,贯膈而注于肺,肝主升发,肺主肃降,升发与肃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则人体气机升降如常,通达无阻;若肝气郁结,影响肺的肃降,可见胸满喘促等症,如慢性喘咳的患者,易因情场郁怒而诱发,就是肝对肺的影响。肝火上炎,灼伤肺阴,亦可出现咳逆,痰出不爽,咽喉干燥,胸胁胀痛,甚则咯血等症候这类病变。即所谓“木火刑金”。反之,若肺失肃降,也可引起肝之升发太过,出现眩晕、头痛、胸胁胀痛等症候,通常称为“金不制木”。        临床上“平肝降火”治疗咯血,补肺气以制肝木等法即是这一理论的应用。

脾与肾

      肾为先天之根,脾为后天之本。前人常用“先天生后天,后天济先天”的理论来说明脾肾两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肾对脾的影响而言,脾的运化功能,必须得到肾阳(命门火)的温煦蒸化,才能完成。张聿青说:“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之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唐容川也说:“脾体阴而其用阳,不得命门之火以生土,则土寒不化,食少虚赢。”所以肾阳不足,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出现脾肾阳虚的病变,而见食少、腹胀、久泻不止等证候。反过来,肾藏先天之精,但肾精需要后天脾胃水谷之精气不断生化和充养。
      脾与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肾主水,司水的开阖即水分的吸收和排泄,但这种开阖作用,有赖脾气加以制约,若脾气虚衰,失去对肾的制约作用,则开阖失常,水分的吸收和排泄障碍,就会出现水液代谢紊乱的一系列现象,如浮肿、尿少或反而尿多等。另一方面,脾虚失运,水湿内停,亦可影响及肾,出现腰部胀痛的肾着症。正因为脾、肾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临床治疗上述病症,常采取“补火生土”“培土制水”或“安奠两天”等脾肾同治的方法,即源于这一理论思维。

肝与肾

      肝与肾关系十分密切。在经络上,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阴肾经有多处交会,在生理病理上互相滋生,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肝藏血,肾藏精,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和血的关系上。肾精通过气化作用可以化生为血,而血亦能转化为精,所以肾精足则肝血旺,肝血旺,肾精也就充盈。在病理上,肾阴亏虚,可引起肝阴不足而致肝阳上亢,出现眩晕、耳鸣、面赤等症;反过来肝阳妄动,也可下劫肾阴,导致肾阴不足。对这类“肝肾阴虚”的病变在治疗上养肝、滋肾常配合应用。        ②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两者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的关系。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肝血才能藏于肾而资助肾阳的再生;另一方面,肝之所以保持正常的疏泄功能,又赖肾阴的涵养,疏泄与封藏相济,则肝血得养,肾精充盈。若两者功能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先期,崩漏或闭经,以及男子遗精等症。正因为肝肾两脏关系密切,所以有“肝肾同源”之说,在治疗上也常肝肾同治,如“滋水涵木”等,即是其常用之法。


心与肾

       心肾两脏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①心阳与肾阴的关系,心居上焦,其性主动,故以阳(火)为主,肾居下焦,其性主静,故以阴(水)为主。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共同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濡养心阳,使其不亢,这样阴阳相交,水火互济,使人保持在相对平衡状态,这种现象叫作“水火即济”“心肾相交”。若肾阳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阳独亢,而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干、舌红等症状,如神经衰弱等病,可见此种病理现象。②肾阳(命门火)与心阳(心火)的关系。命门火是人体活动能源的根基,火是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命门火充足秘藏,则心阳充足,血济畅旺,而血液畅旺又可充实命门火的物质濡养;反之命门火衰微,可导致心阳不足,血液流行不畅也可以影响命门火。③心主藏神,肾主藏精,精与神也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外在表现。精气充沛是神志活动正常的条件;神机旺盛,是使精气再生的保证,精和神的相互关系说明心肾两脏关系互济互用,密不可分。    

      临床上根据心与肾的生理病理关系,如心火上炎用“滋阴降火”法心病治肾;肾气上冲,用“温补心阳”法,肾病治心等,均源于此。


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心与肺之间主要是气血的关系。血液的正常运行,要靠气的推动,气也只有贯注于血脉之中,才能通行全身,故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之说,所以仅有血而无气的推动,则血凝而成为瘀血,如果仅有气而无血,则气涣散而不收,可见心与肺、气与血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反映在病理上,若心气不足,血瘀不运,阻滞肺络,以致肺气宣降失职,可出现咳嗽、气喘(心脏性喘息)等,另一方面,肺病咳喘日久,肺气损伤,推动心血的功能不足,就会导致心气虚而出现心悸、气短、紫绀、脉结代等症状,如肺源性心脏病多属此种病理表现。
      临床上常用补益肺气以生心血,温通心阳以止肺喘等,均是其具体应用。
心与脾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血液的主司和化生上。因为心主血,脾生血。若脾运健旺,血液的化生充足,则心血充盈,心得血养,就能发挥主司血液循环的功能;若脾虚运化不健,营血的化生不足,心失血养,则不能营其主司血液循环的功能而出现病变,所以临床上脾虚消化不良的病人,常伴见心悸心慌、记忆健忘、脉搏无力等心的功能失常的证候。另一方面,心虚无力推动血液,或心血不足,脾失营血的濡养,以致脾气虚弱,运化失健,就会出现纳差,腹胀等症候。而脾运不良,不能化生血液,反过来又加重心血不足。此外心与脾还有循环与统摄的关系,如脾虚不能统血,血液不循脉道,就会引起各种出血的疾患,如月经过多、衄血、便血等。
      临床上根据这一理论常用“补脾生血”“补脾摄血”等法治疗上述病症即是其应用。

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表现在:①血液循环与调节血量的关系。心主血,主血液循环;肝藏血,主调节血量。在正常情况下,心血血液循环正常,肝可充分发挥其调节血量作用。②肝的调节血量功能正常,使心血充盈。心脏主司血液循环之职,血液可根据机体的需要,合理地分配和有效地发挥其营养作用。其中任何一方不足都会影响对方,使之失常而发病,临床上表现为心慌、心悸、面色不华等心血不足的证候与头晕目眩、爪甲不营,手足震颤等肝血亏损的证候同时兼见。③精神活动与肝主疏泄的关系。心主神志,主宰人的精神活动,但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肝的疏泄正常,则肝气条达,血气和顺,心情舒畅;肝的疏泄失常,则气机不调,就可出现郁郁不乐,多疑善虑等神志方面的异常变化。反过来,情志抑郁,心神不安,也可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胸闷腹胀,胁肋疼痛等症。所以临床上对一些血虚之证常用肝心同治之法,精神情志方面的病证,也常疏肝解郁与安神宁志同用,道理即在于此。

肾与肺

      人的呼吸虽由肺所主,但“肾主纳气”。对咳喘病人,当病情急性发作时,以肃肺化痰治其标,症状缓解后,以补肾纳气治其本。又肺阴与肾阴有着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的关系,若肾阴下亏,不能上滋肺金,或上炎,灼伤肺阴,就会出现干咳少痰,颧红,口干咽燥、声嘶,甚则咯血等症。如肺结核病人,多见上述临床表现。另一方面,肺阴充足,金能生水,则肾阴充足。在水液代谢方面,肺肾两脏合作,才能完成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水液的相对恒定,因为肺主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肾主水,司水液的开阖,因此,水液代谢的功能障碍,常与肺肾两脏病变有关。所以《素问》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说明水肿病与肺肾两脏有关,但其根本仍在于肾脏,如治疗肾炎尿少浮肿,除应用一般的温肾利水药外,若患者兼见咳嗽气喘等肺经的症状,加用宣肺的药物,疗效常更显著。此外,痰饮水凌病中所见到的“水寒射肺”的咳喘,大多是肾阳失其化气行水的功能,以致水湿停积,化为痰饮,上迫于肺的结果,单纯治肺常不能取效,须肺肾同治。
将本文分享给好友:
版权所有:中国中药协会中医药适宜技术专业委员会 京ICP备09082799号

微信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