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原则是共通的,强调“规划引领、内涵导向、系统评价、多元激励、提升能级”五位一体,服务于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核心目标。上海结合国家要求和地域特点,在完成中医药综合改革“必答卷”的同时也致力于答好上海“特色卷”: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中西医融合协同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和内涵发展,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改革。优势病种方案能不能起到引领作用,高质量临床研究和规范化的传承工作是关键。我们坚持“医院得发展、病人得利益、中医得效能、医保做支撑”的理念,确定22个病种作为首批试点中医优势病种,同时制定了试点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考核办法的评价指标规则、数据采集及绩效支付办法,充分体现中西医同病同效的原则。医保结算数据显示,半年左右时间,上海22个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改革已经看到了喜人的成效。而要扩大工作获益面和医保支持力度,更离不开科技创新。
为赋能中医药科技创新,上海市打造科创引领中医药临床发展新模式,着力打造融医疗大数据信息中心、循证医学中心、医保卫生经济学统计功能为一体的多维度集成化优势病种评价机制,引导高水平临床能力建设和科学研究对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同时促进医疗机构为上海生物医药发展和服务作出贡献。
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不仅是医保层面的一个创新改革,一定程度上也撬动了中西医协同创新,对推动疗效背后的临床研究无形之中建立了一个正向激励的政策环境。我们把优势病种扩大到了高水平综合(专科)医院,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的优势学科。中西医在一个平台上共同发现临床瓶颈问题,共同研究、共同研发,这也必将成为公立医院的中西医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
加强中西医融合协同发展,还需要中医与西医加强高层次合作,在高水平学术委员会评估下展开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为此,上海市不断健全公立医疗机构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落实公立医疗机构中医学科建设全覆盖考核制度。实施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引导项目。优化组织模式,改变以往科室和专家层面合作模式,强调院级层面、重点学科之间的中西医协作。
这还涉及中西医结合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这一关键问题。如何把中医药的“同盟军”做大做强?答案就是把热爱中医的西医同事乃至其他跨学科专家都发展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上海在全国率先实现中医从事康复工作的执业管理和西医学习中医开展中医药服务分类管理,实现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化。市级多部门联合制定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若干举措,实现特色化、多元化,培养多层次、立体式西学中人才队伍培养模式。
与此同时,上海全面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级。将社区中医药综合指数考核纳入基层政府卫生健康绩效考核中,并创新性地推动中医药与功能社区融合发展,包括文化传播、党建等功能的融合,让基层成为中医药发挥特色优势的“主战场”,把中医变成老百姓的生活方式。
中医自古“医药不分家”,要保障中药材质量,溯源非常关键。上海率先启动实施中药饮片溯源工作,建立中药饮片全过程信息追溯平台,制定全流程可追溯中药饮片管理办法和质量标准,完成70个品种种植基地田头到药材加工、饮片炮制、代煎代配,可全程追溯。
理到“人群”中医健康管理的桥梁——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中药饮片溯源和代煎配送管理体系。在黄浦区,探索区域云模式:建立全区统一的饮片服务规范,实现从开方、审方、代煎、配送全流程智能化闭环管理,极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和质量。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探索单体医院模式:将处方信息、药厂煎配信息、物流配送信息等上链存证,向医疗机构、患者、监管部门提供可信数据共享服务,实现了医院和企业之间饮片处方的安全共享与流转过程的有效存证及溯源,大幅度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接下来,上海市中医药工作将继续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总抓手,扩大中医药综合改革集成度,将上海建设成为中医药制度建设高地、中医药健康服务高地和中医药创新策源高地,打造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