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新闻

领悟和把握中医和中药的关系!王国强:张世臣中药人生的启示

时间:2024-06-23  来源:中国中药协会中医药适宜技术专业委员会  点击:74

当知悉北京中医药大学张世臣老师去世的消息,内心悲痛。此前和他交往的一幕幕禁不住浮现眼前,他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和精神也让人难以忘怀。

我和张世臣老师虽然没有在一起工作过,但我们都是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友,他是1963年入学,我是1974年入学,还同在中药系学习过,他是我非常尊敬的师长。我们也都在卫生部药政局工作过,我是1978年进的药政局,他是1993年进的药政局,同在中药处工作过。我还曾在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工作过,他也在机构改革后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过。应该是同行多年,相互关注,彼此熟悉。

2021年,我曾经有幸参加了张世臣从事中药工作61年学术研讨传承交流会。张世臣老师从事中药工作的60余年,是见证我国中医药事业艰辛历程、艰苦创业、曲折前行、走向辉煌的人生之旅;是见证中药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走向传统与科技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促进的历史进程的缩影。他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相伴而行,一路走来,既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既是耕耘者更是贡献者。

张世臣老师从事中药工作的人生历程,可以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有助于我们领悟和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领悟和把握中医和中药的关系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医圣祠和艾草制品公司时指出,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成的“三药三方”,就是从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筛选形成的。这充分说明了中医中药是密不可分的,中医辨证、临床经方、中药配伍是紧密联系的,这是由中医中药的原创理论所决定的,也是中医药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律。学中医必须懂中药识饮片、懂药性识气味,而学中药必须懂辨证识归经、懂四诊识病证。实践证明,凡学医者必当先通药理药性的知识,凡学药者必当先明辨证论治的原理。

张世臣老师的一生证明了中医中药不仅是不分家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他始终认为“不读本草,不问临床,中药学者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坚持研本草、做临床、通原理;坚持3年上山采药,遍识本草;坚持下基层参加医疗队,拜师学医,临床跟诊,体会中医临床用药和中药处方疗效的实践经验,凝练出“药为医用,医因药秾”的学术思想,这为他在今后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方面取得成果奠定了重要基础,十分难能可贵,值得学习弘扬。

但令人担忧的是,中医中药分道扬镳带来的问题不可小视,不仅体现在管理体制、教育教学上,也体现在学术研究、评审评价上等。现在很多学中医的不懂中药、不识饮片,不懂药性、不识气味,而很多学中药的则不懂辨证、不识归经,不懂四诊、不识病证,还存在着中医开方不关心饮片来源、质量优劣,不知饮片炮制的意义和作用,中药生产(包括药材、饮片、成药等)则不关心临床应用、患者反应、疗效好坏等现象。近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之一就是中药质量和安全监管问题,以及老药工传统经验和技艺失传问题。社会上关注的中医将会亡在中药上的说法,其实反映的是大家对中医疗效和中药质量的担忧和期待。



领悟和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

回顾中医药发展历程,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中医药发展服务方面,中药走在了中医的前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和丰硕成果。我们共同经历了中药从传统理论阐释走向用科学实验证明,从传统手工操作走向机械化、规模化,并正在走向数字化、智能化;从野生采集收购到科学规模种植、从眼观手摸嘴尝识别真伪到制定规范标准科学鉴定,再到建立中药材种植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从老药工、老药农和民间中医药专家的口传心授、实践操作、总结经验、提高技能、控制质量,到形成中药学体系和学科专业门类体系,以及教育教师教材体系。在这一艰辛历程中,凝聚了我国中药行业几代人包括专家教授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全体行业干部职工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艰辛和努力,这从国家科技奖项中医药领域获奖类型和院士评选中可以看出,从事中药研究的获奖项目和院士占了多数。

张世臣老师就是其中一员,他践行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信念和追求,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要看到,中医药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传承创新中医药服务、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方面,无论是在理念、思维、敏锐性上,还是在能力、水平、速度、成果产出上,并不尽如人意,与西医药相比形成了较大差距。特别是现在不少中药科研和成果缺少中医药理论的指导,缺乏中药原理和内涵的阐释。用研究西药的思维和方法研究中药的现象并不少见,用管西药的思维和标准来管理中药和评价中药的现象依然存在。

我们既不能因从中药植物、动物、矿物中提取了有效成分或活性单体,就不承认其中药的属性(如青蒿素、黄连素、麻黄素等都是来源于医典经方中药及其临床实践)。同样,我们也不能将从天然药、植物药中提取有效成分或单体活性成分,看成是中药科研发展的唯一方向。我们必须深知,理法方药、君臣佐使、复方组分、多靶点疗效,以及中药饮片必须经过炮制才能达到减毒增效等作用,才是中药的精华与精髓。所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疗效为核心,以证明多靶点活性物质为基础,才是中药研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突破的重点和发展的方向。



领悟和把握专业和管理的关系

张世臣老师是中药学专家,也是中药管理专家,他在教学科研上多有建树,在中药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方面更有突出贡献。一般来说,搞专业的人不大愿意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我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药政局工作时就不大愿意离开专业,总认为好不容易学习了几年专业就放弃了去搞行政工作太可惜,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并不尽然。

张世臣老师在教学科研单位工作多年,是成果丰硕、很有影响力的中药专家。但他调到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后,无论在卫生部、药监局,还是后来到香港卫生署帮助做中药管理工作,以及担任中医药社会学术组织的领导,都凭借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推动我国中药管理体制建设、制订中药标准规范特别是中药饮片标准、完善补充国家药典中有关中药饮片内容、促进中药饮片进基本药物目录、推动开展中药稀缺药材替代研究等方面卓有建树。事实证明,作为专家,他可能会在某个领域某个课题方面作出重要的贡献,但作为管理者他所起的作用远比专家大得多,对推动国家中医药事业尤其中药领域的健康规范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在,像张世臣这样一辈子为中药事业奋斗的专家型中药管理者不多了。令人担忧的是,中医中药分别管理的体制迄今没有理顺,很难完整准确地按照中医药规律和思维来管理中药。更何况中药是“九龙治水,各管一段”,很难体现用中医药的系统观念实现中药教育、科研、产业,以及质量管理、新药审批、安全监管的统筹协调,很难确保中药的优势特色得到真正的发挥。



领悟和把握救人与做人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

我们从事中医药工作,无论是学中医看病,还是学中药做药,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维护人民健康,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作用。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仁心仁术、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救人先做人,要做个好医生,要生产好中药,首先要解决好做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张世臣老师60余年的中药生涯之所以能作出显著成绩与重要贡献,是因为他很好地回答了做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很好地回答了如何终身践行孙思邈“大医精诚”医德医风的问题。

张世臣老师始终坚持着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精神,孜孜不倦、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坚韧不拔,提携后学、甘为人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只愿一生兴中药,造福众生保健康”是他不懈追求、终生奋斗的真实写照。在当下依然存在着急功近利、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不良社会风气的背景下,其做人准则和医德风范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感悟,值得我们思考、学习与借鉴。我想这也许是纪念张世臣老师的现实意义和目的之一吧。

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和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和中医药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点和问题,全力推动并实现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新的篇章,再创新的辉煌。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纪念张世臣老师,学习他这一生体现出的宝贵品质和精神,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愿张世臣老师安息!

(作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会会长)

将本文分享给好友:
版权所有:中国中药协会中医药适宜技术专业委员会 京ICP备09082799号

微信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