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新闻

恪守国学原理不忘中医药本色!王永炎院士这样对青年中医学人说

时间:2024-09-03  来源:中国中药协会中医药适宜技术专业委员会  点击:11

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落实“中西医并重”国策的大好机遇,我辈中医药学长们倍感欣慰,自当老骥伏枥,为后学们创造良好的治学环境,期盼年轻一代坚定自觉地走明医之路,恪守国学原理不忘中医药本色,开放兼容古今中外一切科技成就,以我为体、为我所用,面向未来强化中医药学科建设,为人类大健康事业创伟业!

立志做明医、致良知、担重任明医明于医道。

《左传》有称“照临四方曰明”又“明者,远见于未萌”。古贤者多寓“上农”思维称"不务农难成明医",足知顺应自然天人合德为成就明医之至要。回首1956年,在党和政府的阳光照耀下,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成立,中医药事业产业学科教育真正踏上了复兴之路,展现华夏优秀传统文明新时代。

曾记得任应秋先生奉调北京中医学院任教,决心与同道务本正纲,把高等中医院校办成哺育明医的摇篮。先生们同心协力从事医教研工作,造就出一代代弘扬中医药学原创思维、原创优势,以共识疗效服务民生的明医。首届毕业生感怀先辈师长的悉心培养,届已古稀之年,将一生业医求学的感悟撰成《明医之路道传薪火》,献给母校,启迪后学。当今世界明理互鉴,从历史范畴看待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经历几个世纪的矛盾、冲突、分化过程,因科技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正在走向文明融合与共筑,朝着“中和”方向迈进。以健康生命理念主导中西医学结合,体现格物致知与致知格物上下联结,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互动的新趋势。中医学界应该敏感地认识到高概念、多元化、系统性研究的新纪元,弘扬原象创生性、明德良知、强化学科建设,勇担革新弱势学科的重任,坚定走明医之路,回归复兴中医药学从未断裂的历史地位。

明于医道者,重始源、崇扬优良医德风尚

中华文明始于伏羲、神农,认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周代成康之治、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均发生在世间动荡战乱之后,养民生息,文明得以深化发展。论健康生命理念以“天人合德”为核心内涵,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知行合一,形神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物与我为一”。儒家“崇有”,道家“贵无”,“无有相生”乃自然法则不变;阴阳、正负、显隐、顺逆亦此亦彼,同步消长,关联互变;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冲气为动能源于天性天德之生命力,系万物化生之理,理必有气,气化升降为常。至极、无极、太极为“一”不动,混沌一体,元气布化真灵生神,神者恍兮惚兮不可测量;又恍兮惚兮起于毫厘可以度量,“二”数神,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神数象器一体当是形上学与形下学关联,这是国学原理指引中医药学的大成智慧,为观象议病辨证,防治疾病获取共识疗效的命脉。

“天人合德”之德乃天心、天性、天命。仁德即明医的优良医德风尚的体现。当下讲天道酬勤、义利事功不为物役。张仲景被尊奉为医圣,孙思邈世称为药王,均可谓苍生大医,赐历代医者人文精神、人道主义提高医德素养之贤哲。张仲景以犀利语言批判凡医误命,“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孙思邈倡导医德誓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另外,业医必当通晓中医禁忌学,禁忌是民族文化的产物,中医禁忌学是在古今社会民俗禁忌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长期实践应用,并充分吸取经验教训积累而成。明医当认真阅读清代喻昌所著《医门法律》,将丰富的禁忌学识体现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应是明医的戒律。

复萌原象创生性,开悟明医志向

人类对宇宙生命在还原论向系统论转换的大科学背景下,必须从整体、宏观、实践去认识,从天道自然一体观察体悟中构建,把握对象的特征、属性、功能普遍联系的本源规律。中国哲学的象思维是贯穿于自然和人文科学的基本思维,是观物取象—取象比类—立象尽意—循意悟道的思维过程。健康生命医学领域具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行不悖,可以互鉴。当前进入高概念大数据新时期提出了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等不同分子水平之间的调控,以网络象为思维对象,来探索阐释复杂生命体系的思维,必将涉及原象创生性的回归,将是具有紧迫性的新命题。

中医是以国学指导的医药学,象数易气神是主体。太虚原象的创生性决定了时空医学的优势。华夏文明以天为玄、地为化、人为道;“揆度奇恒,道在于一”;混沌一气即元气聚而成形,形立神生,气散无形,无而生有;太虚廖廓幽玄,幽玄转彰明、世间显学隐学互鉴转演为自然常态,多么广阔的创新时空,科学研究人之所为,终以为人造福祉。原象天心天性以先识其天、后识其仁,又礼归于仁。明医必当明“仁”,于人生格局铸就诚敬,为民生尽责;于科教礼归仁,重调制承平,维护人伦康健祥和。原象创生性被遮蔽悬置了三百年,致知、格物上下不通,下不达理带来创新能力不足,原创成果欠缺多以经学朴学注释为尚。时至今日,我辈学长企盼青年中医学人复萌人道、顺应天道,以“天人合德”志向开悟明医之路,创新回归,落实原象创生性,提升话语权,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

古今科技文明导向明医守正创新

古贤哲释医药为易也。“易”以通晓“无有相生”自然法则,医理与易理相通,于自然与社会的复杂巨系统中常变、互变,重在调节以纠偏复衡承制中和,维护健康生命。明医当以生命“无我”的圆融性,天人同构,万物共命的宇宙观诠释人生境界的求真至善,维护自然的人化,有“正其谊不谋其利”的觉解,组织团结和谐的团队,以“势”导向紧跟当代科技文明前沿守正创新。苍生大医是在明医基础上的升华,趋于现实自然社会做宇宙的“天民”,求宇宙生成的哲理,为宇宙的利益让自然真正成为自然,落实到人类生命健康共同体自觉地担当“任我”的责任,成就为天地境界的大医。

迎接数字化新纪元的到来,信息守恒定律的提出,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融合,以历史范畴看待科技文明的进化,导向中医药学科的创新发展。年轻的中医学人必须敏锐地学习大科学、高概念,激活数据学等新知识新技术,并与中国哲学“间性论”结合,高质量开拓个体化诊疗的临床医学的特色优势。中国“墨子号”卫星升空,单光量子不可分割、量子态无须重复,量子比特可普遍适用生物学计量运算。当今直面17世纪牛顿为代表的数理科学实验,对唯科学主义是一种挑战。动摇了只有可重复、可复制才是科学的认知概念。为中国科学、哲学及思想家回归象思维创造了机会,大象无形、恍兮惚兮、天籁之音具有不可测量的原象创生性,为人类悟性开拓出新路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一体,胡塞尔的现象学均在学习华夏优秀的传统文明,认真探索“道通为一”“有生子无”、崇尚仁德、无朴纯素、正中和合的哲理,学习研究诸子百家之学。足知以国学哲理为指引,开放兼容世界高概念、数字化科技成就必是当代明医守正创新之路径。

我们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人才是第一资源。我辈学长在垂暮之年希望青年中医学者以家国情怀担当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医药学科建设的重任,做有思想的学术研究,坚定自觉地走明医成才之路,明明德、致良知,以中华民族大成智慧指引,面向未来,为人类健康生命创伟业。

将本文分享给好友:
版权所有:中国中药协会中医药适宜技术专业委员会 京ICP备09082799号

微信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