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新闻

【中央《意见》实施和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五周年特别报道】在民族复兴史册中光耀中医药振兴路

时间:2024-10-25  来源:中国中药协会中医药适宜技术专业委员会  点击:27

2024年10月,我们迎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以下简称中央《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五周年。


这是一个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五年来,中医药事业顺势而为,聚势而上,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中医药现代化之路。五年来,中医药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化改革之姿,为民服务之态,科技创新之光,举世瞩目之势,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浪潮。

旗帜引领航向——开辟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医药融入民族伟大复兴浪潮
时光前行不舍昼夜,连结起过去和未来,镌刻下团结奋斗的足迹。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医药事业标定航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如何认识中医药、如何发展中医药、发展什么样的中医药等根本性、长远性问题。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11项方案和意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位列其中。
同年10月,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这是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关于中医药的专门文件。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央《意见》从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为做好新时代中医药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随之建立,宏伟蓝图呼之欲出。
五年来,在中央《意见》的指引下,《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接连印发;协同推动发改、教育、科技、医保、药监等部门实施一揽子符合中医药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政策法规研究全面加强;全国各级卫生健康委坚持中西医并重,统筹谋划、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形成;各地先行先试的探索者们动真格、出真招,无数凸显中医药优势的鲜活经验涌现出来……中医药事业发展“亮点”频现。

中央持续关注的目光向中医药投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对中医药作出的战略部署,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层层推进,背后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视与支持。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中央《意见》出台后,中医药发展活力倍增。中医药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取得新成效,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
又到春潮拍岸时,在中央《意见》指引下,中医药迎着时代之光,以萤烛之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画卷,闪闪发亮。

改革凝聚力量——在求变发展中大胆突破 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风好扬帆,改革逐浪。
中央《意见》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上海等7省市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围绕综合改革的“任务书”和“施工图”,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
——上海着力把社区打造为中医药服务主阵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开设了中医馆。——浙江以“中医处方一件事”数字化改革为切入口,推动中医医院实现临床、科研、服务系统性重塑和全过程监管。
——山东、湖南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改革,中医医院特色优势不断彰显,次均住院费用明显下降。
——江西、四川强化标准化体系建设,中医药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放大。
——广东抢抓“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中医药“五大高地”建设成效显著。
五年来,在中央《意见》推动下,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引领作用愈发突出,带动全局性改革协同推进,鼓励支持在中医药服务模式、人才发展机制、科研评价机制等方面大胆试验。
为民保驾护航——
坚持服务人民健康为本 中医药护佑人民健康从未缺席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中央《意见》第一条“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第二条“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成为解决“让老百姓方便看中医、放心吃中药、看上好中医”的“金钥匙”,让服务民生的温度直抵人心。

——这一张网,网住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五年来,在中央《意见》指导下,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部署推进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设27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项目,遴选布局138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让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基本可以覆盖偏远省份。
2024年9月,《关于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30年,县级中医医院力争实现五个“100%”,扭住县域中医院发展“龙头”,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在基层深处延伸扩大,人民群众得以享受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

——这一间房,容纳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西安,在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二O五所社区中医馆驻足长谈。各地积极推进中医馆建设,不断强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如江苏创新分级评价机制,建设星级中医馆。
从中医药法实施后,中医诊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到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打造的“云上”中医馆,打通百姓就医“最后一公里”。
在中央《意见》指导下,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设置中医馆4.17万个,超过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带给了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

——这一批人,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强,离不开优质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国家中医医疗队开展巡回医疗工作,他们的足迹走过偏远的山村小巷,以大医精诚扬岐黄之术,留下技术和管理队伍,为当地医疗持续发展蓄力。
中央《意见》指出,要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一批批通过农村定向培养、中医全科医生培训的年轻中医药人才走向基层岗位。通过“县管乡用”“放宽晋升条件”等方式畅通基层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改善基层人才工作环境等措施,让基层中医药事业迸发青春光芒。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解决14亿多人口的健康问题,必须走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道路。遵循中央《意见》对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的指导,中医药护航人民健康“防、治、康”从未缺席。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让治未病服务网络初步建立,疾病预防作用得到增强。
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让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康复科设置比例达91.34%,确定34家中医康复中心建设单位和培育单位,特色康复能力加快提升。
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成为重点,重大疑难杂病中西医临床协作得到推进,遴选建设12家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单位、50家试点项目、510家“旗舰”科室,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创新跨越发展——在科技之光中破浪前行 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引领支撑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中央《意见》如是指出。
回望历史,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传承创新发展史。
在这浩瀚历史长河中——
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高光时刻,让一株小草被世界认同。陈竺院士团队揭示了传统中药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制,让患者五年无病生存率升至90%以上,获得舍贝里奖。
陈香美院士团队中西医结合治疗使IgA肾病导致的尿毒症患病率下降10.5%,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回望中央《意见》实施五年后——
正是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持续培育中医药发展动能,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非小细胞肺癌、糖尿病、慢阻肺等一系列重大疾病、常见多发病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一批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
正是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注册分类和审评改革机制,中药新药研发以及中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正是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支持,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推动建立了中医络病学、中医体质学等新学科,丰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从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到做好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的遴选和发布;从推进全国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加强中药源头保障,到加快经典名方、医疗机构制剂研发,中医药科技创新活力踊跃。
这些科技成果取得的背后,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引领与支撑。
2022年,《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印发,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召开。
这是历史的集结号,中医药人才工作纳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布局,这正符合中央《意见》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蓝图构建。通过建立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特点的人才职称评价制度,为深入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注入动能。
通过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开展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培养,中医药创新团队建设,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等经典项目,一批批高层次人才培养起来。通过加速中医药活态传承,让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等一大批名老中医专家经验“活”起来,为高素质人才培养赋能。
放眼全国,24个省(区、市)开展了省级人才培养工程,构建了国家地方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人才培养格局,中医药领军人才为引领,中青年技术人才、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的特色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对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引领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共赢开创未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2021年,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2023年,8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2023年,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已提升至24.62%;中医药海外传播半径不断延伸。
2023年,“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亮相。透过历史的尘光,500余件文物藏品穿越而来,链接成传承有序的中医药文化脉络。近年来,各类大型中医药展览分类上演,以数字化赋能中医药策展,多角度,多侧面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现代中医药文化魅力。
从冬至到小满,从深冬到初夏,从“宝葫芦”第一次开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一季11期节目相继播出,在绚烂的声光乐舞之间,中医药传世技法、创新成果、医理智慧,渐次呈现在观众眼前,引领万千观众发现“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这是激情的传递。近年来,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在国家体育馆、国家博物馆、北京世园公园开幕;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走进名医故里”“走进综合改革示范区”等活动陆续启动,一个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接连建立,让市民感受到穿越千年的中医药文化魅力。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润物细无声播撒在天地间。“听仲景故事、品中医智慧、做药膳美食”……如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受到广大青少年朋友的热烈欢迎。
中医药内涵价值呈现日渐深入。从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太极拳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四部医典》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从编纂浩瀚巨著《中华医藏》到实地调研编著《国医大师传承录》,中医药智慧不断传承。中医药文化产品供给日渐丰富。
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全国说医解药科普大赛、悦读中医等活动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夜市人气火爆,中医药正逐步成为人民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北京冬奥会上,中医药展示空间引人驻足,向世界展示“中国元素”。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中医药板块需求旺盛,中医药的积极姿态让世界瞩目。“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在中央《意见》指引下,中国的中医药,开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方案。作为世界上疟疾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科摩罗在接受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导开展的“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后,实现了发病人数下降90%以上的奇迹。
如今,“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已走出科摩罗,在多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非洲国家逐渐推广,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新冠疫情暴发以后,多语种新冠病毒感染中医药诊疗方案被发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享了中医药抗疫经验;向29个国家派出了中医专家协助抗疫,并派出首支国家级中医援外医疗队赴柬埔寨协助抗疫;《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病毒感染专家评估会报告》,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效。中医药写入我国与白俄罗斯等9国联合声明,以及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中柬中医药中心顺利揭牌,派遣第3支中医医疗队赴柬,首支援柬医疗队队员获柬埔寨骑士勋章。建设起30个较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一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提升。伟大征程,召唤新的进发。新时代的中国奏响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乐章,新时代的中医药正在中央《意见》精神的指引下,阔步前行。
将本文分享给好友:
版权所有:中国中药协会中医药适宜技术专业委员会 京ICP备09082799号

微信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号